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建成于537年,外观呈拜占庭建筑风格,它曾先后被用作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礼拜场所,主要展品为建筑本身及教堂内的镶嵌画与装饰艺术,包括「圣母子像」、「三圣像」等。
历史 · history
按照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的命令,圣索菲亚大教堂于532年动工,至537年建成,总共用时5年10个月。它原本为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座堂,曾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被改作罗马天主教座堂。
随着奥斯曼军队征服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于1453年灭亡,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用灰泥覆盖基督教镶嵌画,加设米哈拉布、敏拜尔、宣礼塔等伊斯兰教场所。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实行世俗化改革,禁止圣索菲亚大教堂用作宗教场所。1935年2月1日,圣索菲亚大教堂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建筑内的镶嵌画艺术亦被复原。
1985年,大教堂所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2020年7月11日,圣索菲亚大教堂从博物馆改为清真寺,但继续对外开放参观。
圣索菲亚大教堂外观
展厅及馆藏 · halls and collection
圣索菲亚大教堂为拜占庭风格的代表性建筑,以巨大的圆顶闻名,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教堂内的镶嵌画、大理石柱及装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教堂共有两层,一层分为前厅、侧厅、主厅和后堂等区域,二层为马蹄形回廊。西侧正中间的帝王之门原本专供拜占庭皇帝进出,门上方有一幅公元9世纪的镶嵌画,描绘了基督向拜占庭皇帝赐予祝福的场景。基督两肩处分别为圣母玛利亚和大天使加百列,里昂六世跪在他的脚边,书上写着「和平与你同在,我是世界之光」。
帝王之门镶嵌画
教堂主厅圆顶高55.6米,最大直径31.8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厅内悬吊六瓣花形的玻璃吊灯,墙壁上有8块巨型圆盘,图案为书法家 kadıasker mustafa izzet 的作品。
后堂共有3间凹室,左侧为「苏丹楼座」,专供苏丹举行非公开的宗教活动。右侧为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宣讲古兰经使用的「敏拜尔」(minbar),意为「台阶」,旁边有一块圆形大理石装饰地面,被称为「世界的肚脐」(omphalion),是奥斯曼帝国历任苏丹加冕的地方。
圣索菲亚大教堂后堂
正中间为「米哈拉布」(mihrab)所在的凹室。「米哈拉布」朝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方向,是清真寺内最重要的礼拜场所。穹顶上有教堂内现存最古老的镶嵌画「圣母子像」,它完成于公元867年,是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结束后的第一幅镶嵌画。
圣母子像,公元867年
另一幅较知名的镶嵌画「三圣像」(deesis mosaic)位于教堂二层,它创作于公元1261年,是为了庆祝大教堂脱离罗马天主教、回归东正教。画面从左至右依次为圣母玛利亚、耶稣和施洗者约翰,呈现希腊化时期肖像艺术特点,是拜占庭文艺复兴代表作之一。
三圣像,公元1261年
数字 · numbers
圣索菲亚大教堂于532年动工,至537年建成,总共用时5年10个月,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教堂主厅圆顶高55.6米,最大直径31.87米。
部分展品
「君士坦丁九世、佐伊女皇和耶稣基督」镶嵌画,公元11世纪
「查士丁尼一世、君士坦丁一世和圣母子」镶嵌画,公元944年
部分展厅
© idaily media 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