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河南「郑公大墓」发现100周年,河南博物院举办本次展览,重点呈现院藏郑公大墓出土文物「蟠虺纹铜鼎」,并以此为切入点介绍郑公大墓文物的发现与流转历程。
郑公大墓是一座大型春秋郑国贵族墓葬,1923年8月发现于河南新郑,先后出土百余件青铜器,世称「新郑古器」。这批青铜器最初收藏于开封的河南古物保存所,1927年成为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的首批重要馆藏。
郑公大墓出土了一组9件蟠虺纹铜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铜鼎高62.5厘米,颈部饰蟠虺纹、重环纹和三角纹,上腹部饰五周蟠虺纹,下腹部饰夔龙纹和叶片纹。铜鼎颈部两侧附有两个曲耳,底部附三个兽蹄足,上腹部有两个牛首环钮,故而又称「牛首鼎」。此鼎采用分铸法,将耳、环钮、足与鼎身铸合和焊接成整器,工艺精湛。
蟠虺纹铜鼎
1937年,为了保护文物免遭日寇劫掠,河南博物馆开始了艰辛的文物迁徙之路。几经辗转后,这批文物于1949年被迫分离,如今,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分别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
蟠虺纹铜鼎细节
装运南迁文物的木箱
河南博物院前身河南博物馆三圣庙街旧址
展览现场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