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之后:创造现代艺术 -尊龙官方网站

排队时间  1分钟
63记录386想去

时间2023年3月25日 - 8月13日 10:00 - 18:00
周五延长至21:00闭馆
展馆英国国家美术馆
地址trafalgar square, london wc2n 5dn
展厅room 1-8
费用工作日全票:24英镑 周末全票:26英镑

本次展览将展出1886年至1914年欧洲知名艺术家的逾100件绘画和雕塑,包括塞尚、梵高、高更、克里姆特、马蒂斯、毕加索、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罗丹等人的作品。

展览将从塞尚梵高高更的艺术风格与成就出发,前往巴黎、柏林、布鲁塞尔、维也纳、巴塞罗那等欧洲各大城市,探索三位印象派画家对同时代及年轻一代艺术家产生的影响。

当时欧洲视觉艺术发展共有两种主题旋律,一是打破外界的传统表现方式,二是通过线条、色彩、材质和图案建立非自然写实主义的视觉语言,展览将介绍欧洲艺术家如何打破传统开创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为后来的现代艺术奠定基础。

展品主要借自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奥赛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学院、巴黎罗丹博物馆、苏格兰国家美术馆、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泰特美术馆等知名收藏机构。

部分展品

《格拉夫林海峡,菲利普大堡》(the channel of gravelines, grand fort-philippe),georges seurat,1890年,布面油画,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布道后的幻象》(vision of the sermon),paul gauguin,1888年,布面油画,苏格兰国家美术馆藏



《艺术家的母亲》(mother of the artist),broncia koller-pinell,1907年,布面油画,维也纳联邦艺术馆藏



《门厅里的舞者》(dancers in the foyer),edgar degas,1890年,布面油画,哥本哈根新嘉士伯美术馆藏




《蒙马儒的日落》(sunset at montmajour),vincent van gogh,1888年



《农夫风景画》(landscape with ploughman),vincent van gogh,1889年



《斯海尔德河中的帆船》(sailboats on the river scheldt),théo van rysselberghe,1892年



《护身符,爱之森林的风景》(the talisman, landscape in the bois d’amour),paul serusier,1888年



《地中海边》(by the mediterranean),henri edmond cross,1895年



《白房子》(the white house),erich heckel,1908年


© idaily media 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

157张照片
16条评论
elililiciao
内容很丰富的画展,好美好喜欢😭
kittievickie
【续】以绘画为主的近百件作品基本呈现了印象之后、一战之前将近三十年欧洲艺术风格的演变,也就是“达达”和“超现”出现以前,现代艺术奠基的历程。那时对文艺复兴后一贯推崇的“自然主义”的逆反和变异,在当今依然是艺术创作的主要路数。而在目前的艺术市场,最高价的艺术品也最集中地扎堆在那个时期(其次是战后)。 展览的叙述首先划分了前后两个大段,第一段是19世纪末就出现的后印象、新印象、纳比、“徳表”、“维分”等等,后一段是20世纪新生的野兽派、立体主义、抽象艺术等(但是没包括那时已出现的未来主义)。前一段在比例上更重,而这部分又按不同地理中心分出了巴黎、布鲁塞尔、巴塞罗那、柏林、维也纳几个模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上过度聚焦于巴黎的局限,但巴黎的主导性依然是布展的重心所在。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分别出现在了巴塞罗那和“新生代”两个单元模块中。而柏林模块中有蒙克的作品。 有人说区域中心没有包括伦敦是由于那段时间英国的艺术“村”“土”“俗”,这也罢了,但是意大利整体缺席,就值得讨论了,不知是否只是展览的容量负荷所限~ ☘️ ☘️ ☘️ ☘️ ☘️ ☘️ ☘️ ☘️ 策展的一个关键考虑大概是作品间跨时空的呼应和联系,然而很多并没有通过直接“并置”使之一目了然,需要我们自己在参观的过程中留意,倒也增加了趣味性~这些“联系”本也是错综复杂的网络,并非单一的函数映射,很难用简单的并置进行系统性地呈现。 开篇的“引入”起始于夏凡纳的《文艺女神在圣林中》(图5),有些出乎意料。虽然这幅作品以前在《詹森》和《加德纳》里都见到过,但长久以来,在现代艺术的一般叙事中,夏凡纳似乎更多是处于阴影之下。画面泛白的“柔光”感觉更类似当时学院派的作品,但已出现的平涂,简化的形体,简约的色彩,还有象征主义元素,被后来几代“新思路”的画家推崇和继承。label上说梵高称他为“the master of us all“。 第二个展厅进入正题,左手边4幅塞尚一字排开,右手边隔板转角5幅梵高炫彩夺目。两边交相呼应,妥妥的视觉盛宴。有人说相比之下塞尚更“优”,而梵高前面“围堵”的人数显然更多。不过塞尚对后来立体主义的影响是易见的。虽然没有被挂在同一面墙上,但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最后一个展厅里布拉克的《拉罗什吉永城堡》(上一组图8)简直脱化于塞尚的《圣维克多山》(上一组图9),塞尚“化体为面”的斜方笔触正是毕加索布拉克立体主义的灵感来源。另外,也有人说毕加索《女人与梨》(图2)中的梨们也是“照搬“自塞尚(图3)🍐 同一展厅隔板另一边接连挂的几幅高更,都带有大面积近乎平涂的鲜亮朱红,比如《fête gloanec》(图1),策展人好像生怕大家发现不了高更在色彩上其实已然很“野兽”了,对比最后一个展厅里的野兽派作品,比如德兰的《穿和服的马蒂斯夫人》(图4),就更加明了。虽然梵高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亮色平涂,但是高更用色的夸张显然更进一步。而高更笔下大溪地美女的那种肤色,又被野兽派推上了新的高度(今天上传的第一组图1&2)👧🏽 🌅下一个展厅最醒目的是一排“新印象”画作。修拉和西涅克的彩点,俨然延伸了印象派的光效,基于“视觉色彩理论”打造的几幅风景,像荧光屏一样闪闪发光,最突出的要数西涅克的“渔舟唱晚”-《setting sun. sardine fishing. adagio》(图8/9)。其实梵高也受到过一些新印象的启发,只是笔触更加粗狂,“彩点”变成了“彩条”,且有丰沛的情绪注入其间。旁边支线展厅的布鲁塞尔单元也展出了多个“彩点主义”的追随者,rysselberghe(图6)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有条件的话,新印象派的画是最建议在现场好好观摩的,摄像镜头和手机屏幕所能捕捉呈现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新印象对面,展厅的另一半,与之对应的是纳比派的一系列作品。和“发光”的新印象不同,纳比派的色彩更贴近高更的浓重。受到日本版画启发的那种平涂,比高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般有说纳比派对高更的象征主义极为推崇,塞律西埃《苹果丰收》(上一组图3)画面中的隐喻感确实和高更如出一辙。而它的“平面感”又与下一展厅里克利姆特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ii》(上一组图1/2)很是相似。维也纳分离派和纳比派都可看作是art nouveau运动的分支,平面化和装饰性是其共同特征。纳比派的“小碎花”装饰,比如类似于维亚尔《室内人物:音乐》(今天第一组图7)中的墙面图案,在克利姆特的画中也常见到🌸 最后一个展厅除了马蒂斯、德兰、布拉克、毕加索之外,还能看到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早期不那么抽象的作品。康定斯基的小幅作品《有田野的巴伐利亚村庄》(上一组图4)像是集了之前三十年的“大成”,“总结”了整个展览,从后印象到野兽派不断发展强化的艳色平涂外加黑线勾边,立体主义几何切面化的三维构造,还有塞尚梵高的标志性笔触,等等等等… 说实话,直观感受是有点像我小学一年级时的“儿童画”😄 小朋友的学习过程是“由简而繁”,而现代艺术的发展在形式上恰恰是“化繁为简”,简化的尽头便是抽象。可以看出那时的康定斯基已然走在通往抽象的路上了。 说到这突然想到,或许我们可以把“抽象”看作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逆过程,即万物归一,一化于“道”✨ 展览最后结束于蒙德里安在立体主义影响下的抽象画《构图#16》(上一组图7),而这又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先声~ 🦋 🦋 🦋 🦋 🦋 🦋 🦋 🦋 展览中没有直接呈现的,是当时社会大环境正在经历的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巨变,它对现代艺术的走向有着主客观的诱导。反建制的浪潮在继续,创作的门槛和成本也在不断降低,照相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绘画形成直接的冲击,传统的需求在缩水,而艺术家毕竟也需要“吃饭”。大概那时的艺术家们已充分意识到,绘画得以继续存在,首先在于能够呈现照相机无法轻易获得的图像,即“非自然主义”意象。色彩的夸张,形态的异变,情绪的表达,主观的加工,还有象征符号、抽象客体等等,无疑都是相片难以直接展现的。而“新印象”追求对“光效”的极致真实再现,或许是意在超越当时相机的性能和冲印的水平~
kittievickie
先说展品本身~ 九十多件绘画和雕塑大部分来自四十多个城市的不同博物馆,还有大约二十几个来自私人收藏,这个比例算是相对较高的。私人收藏一般露面的时候偏少,不过参展也是它们进一步“增值”的重要方式。 梵高的5幅作品中有4幅都是私人收藏,其中《田野里的农夫》(图5/6)2017年在纽约佳士得以7千2百万美刀落槌,据artprice数据显示,这是梵高目前所有拍卖记录中的第三高价。画面中涌动的“彩条”铺遍绚烂的田野,温热的阳光辐照大地,远处的农夫独自驱马犁于其间,影子斜长,一派浪漫田园的景象,自是引人注目。 此外,克利姆特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ii》(图1/2)在2006年拍出了7千8百5十万刀,在当时名列艺术品拍卖榜第三位,仅次于毕加索的两幅画作。加佣金后$87.9m, 按当年的黄金均价计算,可折合黄金4吨多💎 资料显示这幅画在二战时曾被纳粹收缴,拍卖前不久刚被判归还给“阿黛尔夫人”的侄女,后来有报道称在2016年又以1亿5千万刀卖给了中国的神秘买家。画面背景中的装饰,据说有的属于中国元素~话说前几周另一幅克利姆特也被一匿名香港藏家高价拍走,不知是否是同一买主^^ 西涅克名下的《le pin de bertaud(贝尔托之松)》(上一组图5)色彩很是抢眼,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出现在展览目录上。artprice显示它在87、93、17、20年均有拍卖记录,苏富比佳士伦敦纽约都有。最后一次是疫情期间的网上拍卖并且是“折价”出售,而且与前次拍卖仅隔3年… 凡事就怕个“查”,如果真以“存疑”的心态看,恐将处处可疑^^ authenticity可疑,彩点的笔触可疑,签名的字体也可疑…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它的配色,虽然这palette本身也有些”可疑”😂😂 其实,不管它是否真的出自西涅克本人之手,都不失为一件佳作~ 还有几幅是在一些通俗读物比如詹森和(或)加德纳艺术史中出现过的,包括: 🔹夏凡纳《文艺女神在圣林中》(上一组图6),1884-89,来自芝加哥艺术学院 🔹塞尚《圣维克多山》(图9),1902-04,来自费城美术馆 🔹高更《布道后的异象》(上一组图9),1988,来自苏格兰国家美术馆
展馆里的其他展览
附近的展览
附近的展馆
© 2015 - 2024 .
网站地图